年月日

寻找丢失的灵魂

寻找丢失的灵魂

 

今天,当一群世界上不同民族、国家的人一起交流时,从他们的谈吐、举止、习惯将折射出不同民族的特质:如德国人的严谨与刻板,英国人的绅士与高傲,日本人的尊重与礼节,美国人的开放与独立……如果中国人站在其中,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呢?还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吗?

中国自古被称为“礼仪之邦”。从周朝开始,华夏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崇尚礼仪的民族,周公“制礼作乐”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,“礼乐”让人们去遵循,成为共同的生活方式,进而形成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基础。在元朝时期,一位来到中国的法国传教士鲁不鲁乞这样描述当时的中国:中国人让我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、文雅、和恭敬中的亲热,这是他们在社交上的特征。在欧洲常见的争闹、打斗和流血的事,这里却不会发生,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样。忠厚是中国人随处可见的高贵品质。他们的车子和其他财物既不用锁,也无需看管,并没有人会偷窃。他们的牲畜如果走失了,大家会帮着寻找,很快就能物归原主。粮食虽然常见匮乏,但他们对于救济贫民,却十分慷慨………同学们,这是元朝时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描写,但到了今天,我们还有多少这些行为吗?

同学们,回忆我们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呢?面对长辈老师,你是否敬而有礼,主动招呼;面对同学,是否和睦友善,平等相待;面对弟妹,是否关心谦让,照顾帮助;面对身边的父母,是否体贴关心,做力所能及的事情;面对陌生的、熟悉的不幸者,你是同情还漠然,是悲天悯人还是幸灾乐祸……这一切,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是怎么教我们的呢?

《弟子规》中说“首孝悌,次谨信”,告诉我们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长辈,和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;《三字经》中说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义”,告诉我们从小要认真学习,才能明白人生大义,世间道理;《论语》说“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”,告诉我们要边学习边思考才是正确的方法;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告诉我们要将心比心,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,也不要强加给别人;《诗经》中说“言者无罪,闻者足戒”,告诉我们只要提意见的人的态度是善意的,即使提得不太好,也是无罪的。“投之以桃,报之以李”,告诉我们要礼尚往来。《孟子》说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,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讲正义,讲道义。讲道义的人,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;不讲道义的人,将得不到别人的帮助……

有一则古老的墨西哥寓言: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,突然,一个人停了下来。旁边的人很奇怪:为什么不走了?停下来的人一笑,说:走得太快,灵魂落在了后面,我要等等它。中华传统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,浩如烟海,我们身为炎黄子孙,理所当然地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中的精华。但我们这几十年一心追求快速的经济发展,虽然拥有更丰富的物质,但却逐步丢失了民族灵魂。这种灵魂,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一种信仰,这种信仰,曾支撑中华文明走过几千年,成为世界众多文明当中唯一没有消失和中断的人类文明。同学们,我们该不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?

这学期,我们将开展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,老师们将从众多的国学经典中选择出最有代表性篇目供大家诵读、理解、记忆,让我们在学习掌握现代文明的同时,也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,成为“腹有读书气自华”的书香少年,找回我们曾经失落的灵魂,让我们中华文明能够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。